新闻动态

News

媒体快报
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“非遗”第13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
日期:2025-03-07 访问人数:0

      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(以下简称“非遗”)的表述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总体框架下,强调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。报告中的表述及政策要点:

        1.明确非遗保护方向

        报告提出“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,提升文物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”。这是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第13次直接或者间接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延续了近年来对非遗保护的持续重视。相较于2024年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”的表述,2025年更强调“系统性保护”和“提升利用水平”,体现了从基础保护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思路。

        2.强化非遗与文旅融合

        报告虽未直接提及“文旅融合”,但结合近年政策实践,“非遗+旅游”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。例如,2025年春节期间多地通过非遗市集、冰雪非遗体验等活动,将非遗与旅游结合,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(如某市春节假期旅游收入超13.3亿元)。此外,人大代表建议通过标准化管理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,提升非遗的活态传承能力。

        3.推动非遗创新与数字化

报告虽未直接涉及数字化内容,但近年来“非遗+科技”的趋势在政策实践中得到体现。例如,非遗传承人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传统器物、开发《非遗数字地图》App等创新形式,展现了非遗与现代技术的结合。同时,出版业提出利用人工智能、元宇宙等技术推动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传播,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路径。

        4.加强传承人培养与国际传播

报告提到“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,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”,这与非遗的国际化推广密切相关。中国目前已有44项非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,居世界首位,春节申遗成功后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。此外,人大代表建议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,例如通过非遗进校园、校企合作等方式,解决传承人老龄化问题。

        5.完善法律与政策保障
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虽未直接细化法律条款,但此前已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等法规强化非遗保护。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健全以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为核心的法治体系,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为非遗传承提供制度支撑。

      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非遗的表述体现了保护发展并重的思路,既延续了系统性保护的传统要求,又通过文旅融合、科技创新、国际传播等路径探索非遗的活态传承。未来需结合地方实践(如非遗市集、数字化创新)和政策支持(如法律完善、人才激励),进一步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
 

      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重点方向:

        一、系统性保护与创新利用

‌        提升保护利用水平‌:明确要求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,重点加强文物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考古研究能力建设,强调通过科学机制提升传承效能‌。

 ‌       融入现代生活‌:提出非遗需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,通过文旅融合、数字技术应用等方式,推动非遗项目融入日常生活,增强公众参与感和认同感‌。

        二、国际传播与合作

‌扩大人文交流‌:将非遗作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,要求深化国际人文合作,全面提升文化传播效能,助力构建新时代网络强国‌。

‌打造国际品牌‌:如北京市提出加强中轴线文化遗产阐释与国际传播,并推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前期工作,提升非遗的国际影响力‌。

        三、产业赋能与区域发展

‌        支持历史经典产业‌:通过政策引导历史经典产业(如黄酒、丝绸等)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推动其纳入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类范畴,促进非遗经济价值释放‌。

‌        培育新型业态‌:完善文化产业体系,加快发展非遗与科技、旅游融合的新型业态,例如非遗主题研学旅行、非遗数字化展示等‌。

        四、制度保障与基层覆盖

‌        完善保护机制‌: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制度,强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社区和乡村‌。

 ‌       强化法治保障‌:推动地方立法(如北京长城保护条例),构建非遗保护长效机制,确保传承体系规范化、可持续化‌。

        以上表述体现了国家对非遗保护从抢救保存活态传承的转变,既注重文化根脉延续,又强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价值

图片2.png 

 

      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(非遗)的表述,延续了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,结合当前政策导向和地方实践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        1. 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

        创新设计与产业转化:政府鼓励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、生活需求结合,例如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出台促进蜀锦、蜀绣发展的专项政策,支持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家居用品设计,开发兼具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产品,实现“见人、见物、见生活”的文创开发目标。

        数字技术赋能:报告强调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非遗传播力,如利用AI技术优化非遗展示与传承,推动“非遗+科技”融合,并支持高校培养兼具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能力的人才。

        2. 文旅融合发展

       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:政府提出将非遗资源纳入旅游线路开发,例如云南老姆登村将非遗表演融入旅游接待,打造“非遗+旅游”模式。报告还建议制定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标准化规范,提升服务质量和文化体验。

国家文化公园建设:在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加强非遗保护,利用其地域覆盖广、文化影响力大的优势,将非遗作为重要展示内容,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。

        3. 完善保护体系与人才机制

        动态管理与退出机制: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,实施评估和动态管理,对未履行保护职责的传承人或项目建立退出机制,确保非遗传承的活力与严肃性。

        青年人才培养:针对传承人老龄化问题,加强青年人才梯队建设,通过政策激励、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,例如湘绣数字化创新与高校设计课程结合。

        4. 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

        健全法律体系:以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》为核心,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完善法规,加强执法检查与知识产权保护,综合运用著作权、商标权等手段保障非遗权益。

资金与产业引导:政府通过组建科创基金(如成都科创接力股权投资基金)、优化产业生态等方式,支持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,形成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良性循环。

        5. 民生与文化自信建设

        提升民生获得感:非遗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,例如成都通过“夜游锦江”等文旅项目促进夜间经济,同时优化医疗、教育等公共服务,增强市民文化自豪感与幸福感。

       国际传播与交流:推动非遗“走出去”,通过国际展会、文化交流活动等渠道,提升成都文创、蜀绣等非遗品牌的全球影响力,助力中华文化传播。

      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非遗的表述,既延续了过往政策中对保护传承的重视,也突出了创新转化、文旅融合和科技赋能的时代特点。通过政策引导、法律保障和市场化运作,非遗正逐步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,成为推动文化自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
1.jpg

 
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国际交流中心官网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官网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微博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微信服务号

  • Copyright © 2023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
    京ICP备18024414号-1 技术支持:华大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