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News

公益动态

黄浩明:关于公益慈善行业的18个观点
日期:2024-10-11 访问人数:0

工作1.png

工作.png

2021年11月,黄浩明出席首届“清华-敦和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论坛”(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)


1.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老师跟我讲,公益行业最宝贵的是价值观。后来我也经常跟别人讲,做公益你别想挣钱,想挣钱你去做商业;你也别想当官,想当官你就去政府。


2. 公益组织重视的是社会问题,帮助解决社会问题;有利他主义精神,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;还有互助精神,在自助、互助和他助的基础上,演变成了慈善博爱精神。我觉得这种价值观,其本质就是利他精神、互助精神,博爱精神,而慈善行业的各种精神依然保留在我们的公益行业之中,激励我们的公益人青春永葆。


3. 当一名合格的公益组织的法定代表人,需要有风险管控意识,时刻记住,作为公益慈善组织的法人,您的双脚,就相当于一只脚站在监狱门口,另一只脚站在法院门口。我希望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朋友们,一定要时刻想着合规性、风险性,还要真正把项目用到受益人那去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
4. 过去中国的基金会、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:第一,公益慈善行业出现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。第二,公益慈善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第三,公益慈善创造了社会价值。第四,公益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。最后,公益慈善组织有了规范化发展。


5. 公益慈善发展的机遇是什么?首先是人人公益,人人慈善,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;其次,互联网技术给人人公益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;再者,我们整个社会的企业向善、科技向善、商业向善,成了大势所趋;最后,基金会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参与公益事业。


6. 要想释放和激发年轻基金会的活力和年轻公益人的活力,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这批人的福利待遇问题。做基金会是有尊严的、是值得被社会尊重的职业,要理直气壮地提高基金会员工的基本待遇。


7. 营造一个做基金会、做慈善光荣的文化氛围。社会不能打击做好事的人,哪怕以前是个犯过罪的犯人,现在被改造成为社会的新人,他们转变过来去做捐赠、做公益慈善,我们也要给予改正机会。


8. 鼓励青年人当志愿者,鼓励青年人走出国门,到世界、到联合国去当志愿者,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


9. 我对年轻基金会的期待,首先是需要加强党建工作;其次是要确保基金会合规治理;再者是组织要专业化、职业化,要有更多专职人员,现在基金会平均下来就4.65个专职人员,这是不可持续的,专业的事还是要由专业的人来做;最后,要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大格局,跟着国家大势走,中国有句话叫顺势而为。


10. 对于年轻人,我的建议是四个“专”字。专心:公益需要有慈心,善举由心而来;专职:公益管理的职业化,势在必行,大势所趋;专业:公益的专业化,形成专业人才管理公益项目,减少风险,提升组织的公信力,扩大其社会影响力;专家:公益管理人才结构,可谓一专多能,小组织为T型人才,中型组织为x型人才(跨界人才),大组织为专业引领人才。


11. 我们过去关于基础设施做了很多工作,比如说制定行业标准、进行行业倡导,以及培训人才、促进协同。但我认为现状有四个“缺”:缺乏活力,缺乏升级,缺乏资金,缺乏专业人员。


12. 行业内目前有一种普遍的搭便车思想,而不具备敢于斗争的思想,我们的行业协会、公益基金会应该站出来起到支撑作用,这正是生态里需要的。


13. 要想解决社会问题,我认为行业生态体系里一定要做三件事。第一件,做未来的事,盖茨基金会投入疫苗研发,就是做了很多年还没结果的未来的事;第二件,做现在别人不愿做,不盈利的事情;第三件是做不同的、有意义的事情,像厕所革命,总书记讲过,比尔·盖茨也讲过,但现在投入的人很少,这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难点,阻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。这些没有人做的,但又有意义的事,是行业未来要去思考的。


14. 关于第三次分配,我认为有三个条件。第一个是价值趋向,人们认同价值,愿意捐钱去解决空气污染、水污染等等;第二是道德趋向,凭良心做事,看到孩子吃不上饭、喝不到奶,人们想要去帮他们改善生活;第三是自愿趋向,第一次分配是按劳分配,讲效率原则,第二次分配是基于税收调节,讲公平原则,从这个角度讲的话,基金会行业确实是第三次分配的主力军,基金会的使命与价值观和第三次分配的趋向是吻合的。


15. 分好、做大蛋糕,有三大难题。第一个难题是,行业认知的格局还不够大,还停留在一种小作坊的思想。正如我之前所说,我们要解决未来的难题,解决别人不愿意做的难题;第二,整体能力不够,我们没有培养出足够多有公益心的社会工作者,教育供给严重滞后,社会领导力、筹资能力、项目执行能力、协调能力这些致命的能力都不足;第三是社会认知的障碍,现在社会普遍认为做公益等同于免费,当志愿者不能拿钱,甚至不能“吃饭”,更不能坐“汽车”。由此可见我们的传播能力也不足,讲的故事别人听不懂,也不听,无法破圈,这是很大的问题。


16. 基金会之所以存在,是社会发展的需要,其突破就在于基金会如何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。基金会是中国慈善文化的精神家园。大家总是把基金会和钱的概念联系在一起,这个观点上要突破,基金会是我们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。像社区基金会,如果只剩下资本的运作,那就没有意义了。


17. 只有人才上去了,我们的一切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。基金会也一定要下沉到社区,解决社区问题。如果都只在北京、上海这类大城市,那是不行的,一定要走向社区,走向农村,走到老百姓当中去。


18. 基金会行业要承担起公益文化倡导和传播的作用,这会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推动力。


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国际交流中心官网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官网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微博

  •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基金会微信服务号


  • 京ICP备18024414号-1 技术支持:华大网络